1995年,我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名为“远望号”,既寓意望远的豪迈,又蕴含抵达的雄心。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首次迈上3000万辆台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
几十年间,中国品牌发展迅速,背后的产业基础逐步壮大,由奋力追赶、并驾齐驱、弯道超车,到今天的“全球车企看中国,发展机遇在中国”。
在通向未来出行的竞赛中,新能源汽车有变革,有机遇,有挑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网约稿8家车企掌门人,共话新能源汽车的“新十年”。
何小鹏:AI热构筑智能汽车竞争新高地
AI的到来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代表的电子电气架构被高度整合,将以一套完整方案灵活高效地运行,让汽车拟人化做到“有头脑会思考”。比如,小鹏汽车提前两年研发布局的“下一代”操作系统—“AI天玑系统”已全面接入了AI大模型,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幅提升,在服务于驾乘者的同时,更具备卓越的理解、学习、成长的能力。
以小鹏、吉利、广汽等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外车企都在开发“飞行汽车”,把整个电动、飞控和AI结合在一起,未来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安全的空中出行。随着“飞行汽车”量产和商业化落地的推进,低空经济很可能就是下一个决胜点。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布局深耕多年,自研的Dojo超级计算机及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芯片提供了超强的底层技术支撑。自动驾驶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通过纯视觉架构及端到端神经网络,用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训练。特斯拉“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超百万辆行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影响车辆控制,具备更高的性能上限、更拟人化的驾驶风格和更快的模型收敛速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还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包括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处理等领域,不仅为自动驾驶车辆本身带来了技术进步,也为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大众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助力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大众汽车集团投资10亿欧元、在安徽合肥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是除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也是集团对接合资公司以及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重要接口。日前,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再向中国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此外,通过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不仅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电动车型,还将联合开发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CEA,从而不断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新的数字服务和领先的智能化功能。在自动驾驶、信息娱乐系统、动力电池等领域,集团与中国科技企业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等展开合作,并与在华三大整车合资企业继续探索与深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
丰田中国董长征:共创共赢,多路径发展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未来
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兼顾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混合动力车(HEV)、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纯电动车(BEV)、燃料电池车(FCEV)在内的多路径电动化产品相继问世,可谓是百花齐放。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将会是多种能源并存、多种技术交融共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丰田分别携手比亚迪、广汽集团,通过发挥各自在技术、制造、品控以及产业链等领域优势,以能够超越中国用户期待为目标,打造更具本土化特点的全新电动化车型。多路径的电动化技术路线以及共创合作模式,为汽车产业带来更多活力,也提供了更多发展新思路。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本土化是立足中国市场之本,要不断加强与中国伙伴的融合联动,不仅包括国内车企,还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乃至其他产业。
蔚来董事长李斌:合力推动标准化、统一性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
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必须建立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与突破上。目前,蔚来的核心技术已覆盖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各板块,建立了由芯片和车载智能硬件、电池系统、电驱及高压系统、车辆工程、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全景互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全球数字运营等12大技术构成的“蔚来技术全栈”,并实现了多项技术成果的行业领先,如国内率先全栈自研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C),国内率先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天枢SkyOS,业内率先自研量产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以及NIO Link蔚来全景互联技术等。
自创立之初起,蔚来就基于“清朗天空”的愿景,持续建设补能基础设施,依托蔚来云技术搭建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服务体系。截至4月25日,蔚来已在全国布局2404座换电站,自建充电站达到3776座,充电桩21995根。自2023年11月起,蔚来先后与长安、吉利、奇瑞、江淮、路特斯等企业达成换电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充换电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统一,合力推动更大规模、标准化、统一性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为用户带来更高效、便捷的补能服务体验。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充满活力,竞争让保时捷会做得更好
在加速电气化进程的道路上,保时捷将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截至2023年底,保时捷向中国市场引入的纯电动及插电式混动细分车型已增至27款,新能源车型占保时捷新车交付量的16%。保时捷正在一如既往推进自身电气化战略,力争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全球新车交付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近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德国在传统汽车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两国车企可以在研发、设计和生产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汽车行业向着更环保、节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智能化已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
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的优秀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理想汽车的全场景智能驾驶(NOA)功能已经覆盖高速和城市道路,通过BEV大模型和Occupancy网络算法完整还原道路环境,并经由时空联合算法规划更佳行驶路径。此外,在智能空间三维交互模式上的创新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用户最熟悉的语音助手“理想同学”在交互中融合了听觉和视觉的多模态感知,自研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的加入更让语音交互从传统的指令式迈入自然对话时代。
在生产制造层面,理想汽车提出三个坚持:坚持用户价值驱动,在成立之初坚持自建工厂自造路线,从最前端就全面保证产品品质和产品体验的一致性;坚持核心技术自研,以自研的智能制造系统、视觉算法、设备、质量预测模型等,驱动提高制造效率,快速迭代生产技术,达成更高产品质量;坚持端到端的大数据闭环,通过闭环大数据模型,打通了从产品研发、零部件研发和采购、工厂研发和制造、销售数据、到售后NPS的全部流程,实现全闭环管理。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让世界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力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技术、成本、体系等综合优势。在技术优势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已经在全球领先。其中竞争优势最大的是电池,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在成本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实现消费平权,如行业高端的800V平台架构、8295车规级芯片实现20万元以内上车,新能源汽车由过去的“油电同价”向“电比油低”转变。在智能化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国内多家车企纷纷推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5年,我国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名为“远望号”,既寓意望远的豪迈,又蕴含抵达的雄心。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首次迈上3000万辆台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
几十年间,中国品牌发展迅速,背后的产业基础逐步壮大,由奋力追赶、并驾齐驱、弯道超车,到今天的“全球车企看中国,发展机遇在中国”。
在通向未来出行的竞赛中,新能源汽车有变革,有机遇,有挑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网约稿8家车企掌门人,共话新能源汽车的“新十年”。
何小鹏:AI热构筑智能汽车竞争新高地
AI的到来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代表的电子电气架构被高度整合,将以一套完整方案灵活高效地运行,让汽车拟人化做到“有头脑会思考”。比如,小鹏汽车提前两年研发布局的“下一代”操作系统—“AI天玑系统”已全面接入了AI大模型,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幅提升,在服务于驾乘者的同时,更具备卓越的理解、学习、成长的能力。
以小鹏、吉利、广汽等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外车企都在开发“飞行汽车”,把整个电动、飞控和AI结合在一起,未来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安全的空中出行。随着“飞行汽车”量产和商业化落地的推进,低空经济很可能就是下一个决胜点。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布局深耕多年,自研的Dojo超级计算机及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芯片提供了超强的底层技术支撑。自动驾驶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通过纯视觉架构及端到端神经网络,用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训练。特斯拉“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超百万辆行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影响车辆控制,具备更高的性能上限、更拟人化的驾驶风格和更快的模型收敛速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还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包括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处理等领域,不仅为自动驾驶车辆本身带来了技术进步,也为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大众汽车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助力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大众汽车集团投资10亿欧元、在安徽合肥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是除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也是集团对接合资公司以及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重要接口。日前,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再向中国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此外,通过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不仅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电动车型,还将联合开发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CEA,从而不断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新的数字服务和领先的智能化功能。在自动驾驶、信息娱乐系统、动力电池等领域,集团与中国科技企业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等展开合作,并与在华三大整车合资企业继续探索与深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
丰田中国董长征:共创共赢,多路径发展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未来
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兼顾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混合动力车(HEV)、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纯电动车(BEV)、燃料电池车(FCEV)在内的多路径电动化产品相继问世,可谓是百花齐放。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将会是多种能源并存、多种技术交融共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丰田分别携手比亚迪、广汽集团,通过发挥各自在技术、制造、品控以及产业链等领域优势,以能够超越中国用户期待为目标,打造更具本土化特点的全新电动化车型。多路径的电动化技术路线以及共创合作模式,为汽车产业带来更多活力,也提供了更多发展新思路。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本土化是立足中国市场之本,要不断加强与中国伙伴的融合联动,不仅包括国内车企,还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乃至其他产业。
蔚来董事长李斌:合力推动标准化、统一性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
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必须建立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与突破上。目前,蔚来的核心技术已覆盖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各板块,建立了由芯片和车载智能硬件、电池系统、电驱及高压系统、车辆工程、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全景互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全球数字运营等12大技术构成的“蔚来技术全栈”,并实现了多项技术成果的行业领先,如国内率先全栈自研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C),国内率先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天枢SkyOS,业内率先自研量产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以及NIO Link蔚来全景互联技术等。
自创立之初起,蔚来就基于“清朗天空”的愿景,持续建设补能基础设施,依托蔚来云技术搭建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服务体系。截至4月25日,蔚来已在全国布局2404座换电站,自建充电站达到3776座,充电桩21995根。自2023年11月起,蔚来先后与长安、吉利、奇瑞、江淮、路特斯等企业达成换电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充换电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统一,合力推动更大规模、标准化、统一性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为用户带来更高效、便捷的补能服务体验。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充满活力,竞争让保时捷会做得更好
在加速电气化进程的道路上,保时捷将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截至2023年底,保时捷向中国市场引入的纯电动及插电式混动细分车型已增至27款,新能源车型占保时捷新车交付量的16%。保时捷正在一如既往推进自身电气化战略,力争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全球新车交付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近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德国在传统汽车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两国车企可以在研发、设计和生产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汽车行业向着更环保、节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智能化已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
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的优秀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理想汽车的全场景智能驾驶(NOA)功能已经覆盖高速和城市道路,通过BEV大模型和Occupancy网络算法完整还原道路环境,并经由时空联合算法规划更佳行驶路径。此外,在智能空间三维交互模式上的创新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用户最熟悉的语音助手“理想同学”在交互中融合了听觉和视觉的多模态感知,自研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的加入更让语音交互从传统的指令式迈入自然对话时代。
在生产制造层面,理想汽车提出三个坚持:坚持用户价值驱动,在成立之初坚持自建工厂自造路线,从最前端就全面保证产品品质和产品体验的一致性;坚持核心技术自研,以自研的智能制造系统、视觉算法、设备、质量预测模型等,驱动提高制造效率,快速迭代生产技术,达成更高产品质量;坚持端到端的大数据闭环,通过闭环大数据模型,打通了从产品研发、零部件研发和采购、工厂研发和制造、销售数据、到售后NPS的全部流程,实现全闭环管理。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让世界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力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技术、成本、体系等综合优势。在技术优势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已经在全球领先。其中竞争优势最大的是电池,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在成本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实现消费平权,如行业高端的800V平台架构、8295车规级芯片实现20万元以内上车,新能源汽车由过去的“油电同价”向“电比油低”转变。在智能化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国内多家车企纷纷推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